這些天,長沙天空陰翳,揮灑著幽幽哀思?!霸瑺敔?,一路走好!”祈禱、不舍之情漫延,傾城的菊花售罄。情和花,只為祭奠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: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。
民以食為天,袁隆平的名字與民息息相關,相關到每個人手中端著的飯碗。“讓天下百姓吃飽吃好”,袁老以赤子之心牽掛蒼生飽暖,他讓中國人端穩(wěn)了“自己的飯碗”,為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沒有經歷饑饉的人,不知飯碗的輕重、缺米歲月的艱難。在我年幼時,早餐豁免,午餐時,全家圍坐一起,那時是“瓜菜代”,碗里多是胡蘿卜、山芋,米粒星星點點,寥若晨星。為了果腹,我學會了做“假飯”,把少量米,不經淘洗便直接放鍋里翻炒,待米炒至焦黃再注水。炒焦的米熟得快,每人盛了滿滿一碗,蓬松疏散,一頓“飽飯”下肚,好知足,但不一會便饑腸轆轆。因為假象可以混淆視聽,“假飯”卻欺騙不了胃囊。
那年,“知識青年”下鄉(xiāng)種莊稼、產糧食。我落戶的地方是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,為了增產糧食,推行了雙季稻,地處江淮地區(qū)的公社提出了畝產“過長江”的宏大口號?!半p搶”時節(jié)熱氣騰騰,大伙兒披星戴月地拔秧到夜里一點多,凌晨三四點就起來割稻子,焦渴饑困。好在知青有政策保護,我拿到了“返銷糧”計劃,步行20里地去區(qū)糧站挑米。返回途中饑餓難耐,捧了幾把米,借老鄉(xiāng)家的鍋灶臨時煮飯果腹,才把“政策糧”弄回來。就這樣,和鄉(xiāng)親們奮斗了幾年,也沒實現目標,不是人不勤,也不是田地賴,是沒有良種啊!
就在我離開的第二年,應該是1977年,鄉(xiāng)下的小伙伴來信,欣喜地說:隊里種上了袁隆平研究培育的雜交稻,產量大幅提升,畝產過了“長江”!袁老的大愛,讓我和鄉(xiāng)親們的愿望成真!食是民的天,手中有糧、心中不慌,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。古人說“倉廩實而知禮節(jié),衣食足而知榮辱”。物質文明的創(chuàng)造、精神文明的提升,統(tǒng)統(tǒng)建立在人的溫飽之上。
《感動中國》年度人物給袁老的頒獎詞說:袁老一生專注于田疇,淡泊名利,一介農夫,播撒智慧,收獲富足。評價是何等貼切,如今,他驟然離去,萬眾悲痛追思。然而,認真推敲“驟然”卻不貼切,袁老不是驟然離開我們的,他是為工作,為他心中的種子,為天下人的飯碗!今年三月在三亞的良種基地工作時,老人不慎跌了一跤,倒在了自己一生鐘愛的崗位上。真可謂生命不息,奮斗不止,可歌可泣!
在袁老居住的城市,十里長街的送別,雨水淚水依依不舍。他雖然去了遠方,但將水稻的優(yōu)良種子播撒在了廣袤田地,也永遠將奉獻精神的寶貴種子種植在人間,是當之無愧的國民偶像。“碗中有米,心中有您”,受過饑饉、種過莊稼的我感同身受;餓過肚子,種過莊稼的我,不僅了解糧食,更飽含了珍惜和敬畏的復雜情感。喜看稻菽千重浪,粒粒皆思念……